从厨房一路干到客厅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体力受得了

厨房里,油烟翻滚,锅铲翻飞,一道道香气四溢的菜肴陆续出锅。我麻利地关火,迅速将菜盛进盘子里,然后拎起一盘盘热腾腾的饭菜,一路从厨房端到客厅,放在餐桌上。最后,我拍了拍手,长舒一口气:“好了,可以吃饭了!”

这样的场景,每天都会上演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从厨房一路干到客厅可以吗?”我的回答是:“当然可以,只要体力受得了!”

但仔细想想,这样的模式真的合理吗?能不能干是一回事,值不值得又是另一回事。

从厨房一路干到客厅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体力受得了


一个人的忙碌,全家人的等待?

在很多家庭里,做饭通常被视为一个人的任务——通常是妈妈或者某个擅长厨艺的家庭成员。这个人从买菜、洗菜、切菜、炒菜,到最后端上桌,再收拾碗筷、洗锅刷碗,一套流程下来,体力和精力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。而其他家庭成员呢?要么在客厅看电视,要么刷手机,或者干脆坐等开饭。

从厨房忙到客厅,当然可以,只要体力受得了。可问题是,为什么这个家务活,总是一个人在扛?

记得有一次,我炒完最后一道菜,端着热腾腾的汤走进客厅,看到丈夫和孩子正坐在沙发上聊天,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。那一刻,我心里闪过一丝不平衡:我从厨房一路干到客厅,他们就只负责动嘴?

这时候,丈夫笑着问:“辛苦啦!饭做好了吗?”

我忍不住反问:“你们一直坐着,不觉得过意不去吗?”

他愣了一下,随即站起来帮忙端菜,还把孩子叫过来一起摆碗筷。从那天起,我们家有了个新规则:做饭的人不负责端菜,吃完饭后也不负责收拾餐桌和洗碗


劳动可以接受,但别让习惯变成理所当然

做饭是劳动,端菜是劳动,洗碗也是劳动。一个人可以承担所有,但如果长久以来,其他家庭成员习惯了这种模式,把一个人的辛劳当成了理所当然,那就有点不公平了。

很多时候,家务的分配并不是因为“谁更擅长”,而是谁先主动。你主动做了,别人就会习惯让你一直做下去。

所以,我开始学着打破这种“默认模式”——从厨房干到客厅这件事,我可以做,但我希望有人来分担

我开始在做饭前,安排家人们帮忙:

  • 丈夫择菜、切菜——让他参与前期准备,减少我的工作量。

  • 孩子擦桌子、摆碗筷——让他养成参与家务的习惯。

  • 做饭的人不负责洗碗——分工明确,让家务变得更公平。

一开始,他们也觉得“麻烦”,但当他们真正参与进来后,才意识到:原来做饭不仅仅是按时吃饭那么简单,它包含了很多看不见的辛劳。


家庭是一个团队,而不是一个人的战场

有人会说:“做饭本来就是家里擅长的那个人来做,其他人等着吃饭有什么问题?”

其实,问题不在于谁做饭,而是家人有没有共同参与,还是把家务当成一个人的责任

家庭本质上是一个团队,而不是一个人的战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,才会让家更温馨、更有凝聚力。如果一个人总是负责所有事情,而其他人只是享受成果,久而久之,这个家就会失去平衡。

有时候,我也会想:如果我哪天不在家,或者实在累得不想动了,他们还能不能自己把饭做好、把家务完成?如果家里所有的事情都由我一个人来做,那这个“家”就成了我一个人的负担,而不是一个共同经营的温暖空间。


有时候,累是因为不懂得求助

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累,并不是因为家务本身有多难,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让家人参与。

我们习惯了“一个人扛”,家人也习惯了“等着吃饭”,最后变成了:

  • 你忙得满头大汗,他们还在客厅悠闲刷手机。

  • 你刚放下锅铲,他们就喊‘妈,我饿了,怎么还没开饭?’

  • 你洗完碗擦干手,他们已经在沙发上打起了游戏。

但如果你愿意开口,说一句:“今天你来帮我择菜”“你来摆碗筷”“饭后你们负责洗碗”,家人其实是愿意参与的。只是,他们需要一个提醒,让他们意识到:这个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,而是大家的责任。


总结:能不能做,和该不该做,是两回事

从厨房一路干到客厅,可以吗?当然可以,只要体力受得了。

但问题是,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人干到底?为什么不让家人一起分担?

家务不是单人的舞台,而是家庭成员共同经营的责任。只要大家愿意分工合作,厨房不再是一个人的战场,而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。

所以,如果你还在从厨房一路干到客厅,不妨停下来,试着让家人也参与进来。你会发现,家的温暖,并不是靠一个人的辛苦撑起来的,而是靠大家的相互付出和理解